今年以来,鸡西矿业公司城山矿紧紧围绕“1237”发展思路,以“设备运转保安全、降成增效强管理”为突破口,扎实推进设备检修专项整治活动,在设备管理、成本管控、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机电设备管理之路。
夯基固本构建设备管理责任体系
设备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一环。为了推动设备管理工作提档升级,该矿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的设备检修领导小组,明确主体责任,全方位构建设备管理责任网络。在设备生命全周期管理方面,建立起从选型、使用、检修到报废的全链条管控机制。在设备选型方面,充分考虑煤矿实际生产需求和设备性能,确保所选设备适配性强、可靠性高;在使用过程中,加强日常维护保养,制定严格的设备巡检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坚决摒弃“重使用、轻维护”的陈旧观念,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为提升检修效率,该矿着力建设“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通过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优化检修流程,打破工种界限,使职工能够胜任多个岗位的工作。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破解了“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还显著提升了检修质效,为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成本精细化管控上,该矿牢固树立“省下的就是赚下的”理念,以“修旧利废、自制加工、盘活存量”为突破口,全面压降设备检修与采购成本。通过对设备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挖潜增效,激活成本管控内生动力
该矿在成本管控方面积极探索,通过修旧利废、自制加工、设备调剂和盘活存量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激活成本管控的“动力源”。
修旧利废坚持“能修不换”原则。对绞车、水泵、开关等9类42种主要机械设备开展自主检修。截至目前,全矿修旧制新完成产值497.5万元,计划检修设备254台,实际完成236台;计划投入资金108.5万元,实际投入资金82.4万元,节余26.1万元,同比增长19.2%。同时,推行“旧件复用”工程,对报废开关、电机进行拆解重组,修复复用率达43%,盘活闲置资产44.3万元。修旧利废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降低了设备维修成本,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自制加工秉持“能造不买”理念。建立健全“小改小革、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在工资分配和绩效分配上向自主设计加工零配件的员工倾斜,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创新积极性。目前,全矿已能够对皮带机简易主动辊、刮板机挡煤板、销轴、各种螺栓等46种配件进行自制加工。截至目前,自制加工配件10445件,节约资金233.8万元,同比增长13.7%。其中,钢丝绳回收装置、绳扣插接装置等自主创新产品创造产值210余万元,有效完成了节支降成阶段性任务目标。
设备调剂遵循“能调不租”策略。依托矿井智能化建设成果,利用软件平台优势搭建“设备动态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回撤-检修-复用”快速周转机制。
盘活存量方面,今年首季集中整治厂区废旧物资积压问题。累计返废旧材料41车、总重255吨,转运闲置设备258车、共计4174台件。同时,利用空闲场地对厂区和车间进行规划,实现“分区管理、整齐码放、动线合理”,彻底解决了“设备挤、材料乱”的问题,释放了生产空间,提升了厂区整体管理水平。
人才培养,打造一专多能精英队伍
面对机电专业长期缺员的实际困难,该矿以“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为目标,通过“培训+实践+激励”三维体系,着力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
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打破工种壁垒。以“理论+实操”双轮驱动,开设“机电大讲堂”,每月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授课,设置跨工种课程,提高员工理论知识水平。截至目前,累计培训12期,60余人次参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提升。
严格落实“师带徒”制度,遴选6对“师带徒”组合,将综采设备检修、绞车故障处理等技术作为传承重点,激发员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通过“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岗多人”培训活动,截至目前,检修效率同比增加22%,实现“人员不增、效率倍增”。同时,机电专业创新工作室完成小改小革项目7项,获上级单位颁发科技创新成果3项,为矿井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一步,该矿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靶向解决设备管理“卡脖子”难题;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升级引领管理变革;坚持精益理念,持续提升设备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