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鸡西矿业公司杏花矿运煤专线的铁轨上,一列列满载“乌金”的火车平稳驶出……谁能想到,不久前这里还因火车车皮密封问题,让珍贵的煤炭在运输中悄然流失,如今却已迎刃而解。面对这一难题,杏花矿用一场暖心的捐衣行动给出答案——万件旧衣聚成堵漏“利器”,更彰显了“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责任担当。
漏煤如泪,铁轨之间的碎末,是全矿人心头事
“每列火车行驶过后,铁轨就像撒了一地碎末。”今年5月份,杏花矿煤质科科长邹新江望着铁轨旁散落的煤粒,语气里满是心疼。负责煤炭外运的火车车皮老化,小门的密封胶条像枯老的树皮,稍遇颠簸便裂出细缝。乌黑的煤粒顺着缝隙坠落,在铁轨上缀成细碎的黑珍珠——那是从煤层里“啃”出的收成。
“不能眼睁睁看着辛苦采出的煤白白浪费!”在矿早会上,矿主要领导的话掷地有声。经过反复试验,旧衣撕成布絮,又软又韧,既贴合密封需求,又能变废为宝,更重要的是,不需要额外投入成本。
“火车不是咱的,但煤是咱的,缝隙不在矿里,但心疼在矿里。”杏花矿党委书记在“捐衣堵漏”的倡议会议上说。随着各机关部室科长、基层党支部书记迅速传达号召,这句话深深地印进每个职工心里。没人把这当“分外事”,就像谁家漏了雨,邻里总会主动递把伞。
旧衣如潮,万件衣衫聚成絮,千颗同心凝作绳
面对漏煤这一难题,大家没有抱怨,没有推诿,而是主动出击。
6月份的一天,机关各科室纷纷抱着大包衣物赶到捐赠点,翻开包裹,每件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有的还细心叠成了方块。在这份爱心清单上,党群工作部以94公斤的捐赠量位居机关单位“榜首”,人均捐赠23.5公斤的数字背后,是4名工作人员连续三天的奔走收集。
基层单位的热情更是令人动容。在135综采队,党支部书记李宗泽正和工友们一起打包衣物。“队里109名干部职工,没有一个是空手来的。”他指着墙角的蛇皮袋,里面不仅有旧衣服,还有职工家属连夜缝制的棉布条。据统计,这个队共捐赠了1875公斤的衣物。
捐赠热潮中,一个个暖心细节在矿区传播。136综采队队长陈新江和支部书记雷玉福,两个老党员较着劲儿捐衣,一个捐200公斤,一个捐195公斤。这两人捐赠后拍着对方的肩膀说:“咱老党员就得带头捐!”煤质科职工代秀英翻出女儿小时候穿的旧衣服,虽有不舍,但却笑着说:“孩子知道是给矿上用,特意让我多带两件。”136综采队职工王海丰捐赠120公斤旧衣物,其中90公斤是他利用休班时间从亲戚、邻居家收集的。
从机关到基层、从干部到职工、从老职工到新职工、从老党员到新党员,累计捐出12800多公斤衣物,相当于节省密封材料采购费用20余万元。这些堆叠如山的旧衣,带着洗衣皂的清香、阳光的暖意,更带着“杏花人”对乌金的“牵挂”,去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
同心如炬,一件事照见初心,一群人为了企业
车皮上的布絮在风里轻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布絮,却承载着这个矿全体职工的团结与坚持,它们不仅堵住了漏煤的缝隙,更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房。以前是“人拉肩扛也要保出煤”的执着,现在是“旧衣成絮也要堵煤漏”的自觉;以前是“师傅带徒弟、老手护新手”的默契,现在是“你捐旧衣我缝布条”的自然……这种情怀从未改变,只是换了种方式温暖着杏花矿。
“同心”从来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代代人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信念,像煤层一样深埋,又像矿灯一样长明。从过去向未来,只要这火炬不熄,矿工永远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