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矿业公司新铁矿 智破“大倾角” “乌金”得新生

来源: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2025-09-23
【字体:

千尺井下,铁臂擎天,科技之光穿透地层。今年5月,七台河矿业公司新铁矿三采区98号煤层右八片急倾斜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历经三个月安装调试,正式投入生产。

从首套急倾斜智能化综采“破冰试水”到第二套成熟推广,该矿以科技创新为利刃,劈开了制约急倾斜煤层开采数十年的技术枷锁,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破局 资源困局下的科技突围

提到该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急倾斜、大倾角。

该矿煤层平均厚度仅1.5米,剩余可采储量约6107.3万吨。其中,45°以上急倾斜煤层占比达32.15%。长期以来,这类煤层因技术限制只能采用传统开采工艺,月单产不足0.5万吨,生产效率低、安全风险高、劳动强度大,资源开采陷入“望煤兴叹”的困境。

“坚持科技创新、应用急倾斜智能化开采是最好的出路,也是生存之必需。”2022年起,成立急倾斜机械化采煤攻关小组,赴贵州、四川等地调研,最终锁定以川煤集团智能化综采技术为对标方向。2023年9月,首套急倾斜智能化综采落户这个矿一采区60号上煤层左九片采煤工作面,开创了集团公司急倾斜智能化开采的先河,标志着科技创新成为破解资源困局的核心驱动力。

攻坚 从“首套破冰”到“二套优化”

首套急倾斜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投产后,月单产突破了2万吨,生产效率提升了4倍,职工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然而,新工艺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下巷端头支护高度不足、沿空留巷技术不成熟、红外定位信号受遮挡的三大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该矿在安装第二套急倾斜智能化综采系统中进行全面技术升级,取消端头支架,优化巷道造型与转载机挡煤板设计,控制工作面下巷高度至4.5米以内,确保超前支护可行性;采用沿空掘巷工艺保证接续,替换红外定位,使用机载编码器,解决了薄煤层信号传输的难题。

“第二套急倾斜智能化综采系统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基于首套经验的深度迭代。每一次改进都是科技创新向安全高效智能迈出的关键一步。”该矿副矿长姜好军说。

创新 系统攻坚与细节突破

急倾斜智能化开采的核心在于设备的稳定性与工艺的适配性。该矿技术团队攻克了多项行业难题:通过仰斜与俯斜开采工艺对比,首创俯伪斜布置方式,有效控制片帮和飞矸;实行“三机”协同控制,选用大阻力电液控支架、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天缸、地缸分组联动,解决了设备防倒、防滑的难题;强化水质精益管理,铺设专用供水管路,配备自动净化装置,确保了液压系统零污染运行。

一系列创新不仅解决了具体技术难题,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急倾斜煤层智能化开采技术体系。

成效 单产翻番 人才回流 安全提质

该矿急倾斜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投产后,一个圆班割煤5刀、月产煤炭超2万吨成为常态。急倾斜智能化工作面用人由传统工艺单班11人减少到4人,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多,从“人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按电钮即可完成推架、移溜等操作,采煤工月收入从6000元左右提高到10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减人增效、增安提薪。更令人振奋的是,急倾斜智能化开采工艺为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以蒋力帅为代表的一批大学生主动加入智能化综采队,为一线生产注入了活力和智慧。同时,新工艺也吸引了新职工纷至沓来。“安全、省力、收入高,这才是现代化矿工该有的样子。”从地方煤矿返流的矿工邬士亮说。

该矿第二套急倾斜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投用标志着急倾斜智能化开采技术趋于成熟,这一生产工艺也将推广至矿区东部各矿,着力破解急倾斜煤层开采的难题。

如今,科技创新正从点上突破向面上推广拓展,并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