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矿业公司新陆矿锚定“提质增效、强基固本”目标,以强化管理为抓手,以技术革新为动力,在产品质量提升、工艺改造、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多点发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全过程管控提煤质,牢牢守住经济效益“生命线”
今年以来,该矿煤质科落实矿工作部署,从制度建设到现场管控,从源头开采到终端监测,构建起全过程、立体化的煤质管理体系,打出了一套煤质提升“组合拳”。
在制度保障上压实责任。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效益”的原则,制定完善了《煤质管控整改方案》。通过健全煤炭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分管人员职责,形成“层层有责任、人人抓落实”的管理格局,为煤质提升夯实制度根基。
在生产源头上堵漏洞。坚持推行“五不”防控措施,从生产源头和工序环节严防原煤污染,即:淋水不能湿煤,杂物不能掺煤,煤矸不能混装,转载不能空喷,冲尘不能洒带。这一举措直接消除了原煤二次污染的痛点和关键点,为地面加工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煤质保障。
在煤质管理上抓环节。煤质科强化煤质监督检查,配齐马弗炉、烘干箱、温控仪及筛分实验套筛等设备,严格执行“车车采样、批批化验”制度,强化煤质监测。通过合理配仓及手选加工,128号皮带15个混煤产品仓实现精准配煤装车,确保煤质稳定可控、热值稳步提升,为产品赢得了市场口碑。
全方位改造挖潜能,坚决打通效率与质量的“肠梗阻”
该矿聚焦“精改工艺”关键点,通过技术改造与设备升级,坚持打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肠梗阻”,让老设备焕发新活力。
寻找筛分环节突破口。通过多次原煤筛分实验发现,原来平行设置的条筛存在透筛率低、易堵塞的问题。煤质科技术人员通过多次技术实践,将条筛缝隙和筛条直径分别缩减至40毫米,并采用上窄下宽的伞型结构设计,大大提高了透筛效率,最大程度减少了堵塞影响,实现了“小改动”带来“大效益”。
减强度与提效率同考量。职工劳动强度的降低是工艺改造成功与否的重要考量。煤质科原手选皮带位于选矸平台下方,职工需弯腰搬送矸石至溜煤筒,既费力又存在安全隐患。该矿将皮带改至选矸平台上方,职工可直接将矸石滑入溜煤筒,操作更便捷。此外,该矿将排矸系统小矿车改为皮带机运输,矸石直达排矸铁路线装车;利用液压支柱改造成远程控制排矸仓闸门,实现了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安全系数、减少排矸环节、提升工作效率的多元目标。
技术升级再添新动力。该矿始终将煤质设备升级作为提高生产连续性、保障煤炭质量的重要手段,紧盯提质增效工作目标,积极投入使用成熟的排矸选矸装备。煤仓疏通装置的安装使用,有效解决了煤仓堵塞难题,保障了生产流程顺畅,降低了人工清堵的安全风险;智能分矸器的投入使用,实现矸石全量导入矸石仓,破解了人员少、劳动强度大的困境;集中监控控制系统的完善让管理更加精准。该矿持续加大煤质科调度指挥系统改造力度,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控车间生产状态,为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应对突发情况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安全生产和效率提升注入了新动力。
立体化强基上标准,积极打造安全和谐“新面貌”
“夯基础、上标准”强基固本。今年以来,该矿重点加大煤质科选煤厂、排矸线、装车队等生产区域标准化建设力度,对基础设施、生产车间、办公厂区进行立体化升级。特别是对14个斜廊支撑进行强化和防锈处理;对1号、4号、108号、124号斜廊实施防水和外墙加固;消防器材全部重新刷红漆,醒目易辨;将露天变压器迁移至室内,避免风雨侵蚀,延长使用寿命;63台车间设备统一挂牌管理,电缆、信号线彻底消除“蜘蛛网”现象。
全员动手“梳妆打扮”。该矿在全面加强井下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地面环境整治行动,积极打造安全和谐“新面貌”。其中,煤质科在地面环境整治行动中,全员积极行动,对辖区责任区“每日清扫、常态保持”,全面提升环境卫生标准;对选煤厂、机电队、装车队的所有大门、护栏、扶梯、皮带架进行刷漆保护;重新喷刷厂房彩钢瓦,车间外墙统一粉刷;硬化地面、台阶1200余平方米;71扇大小窗户全部窗明几净。煤质科通过立体化“夯基础、上标准”“强筋健骨”,不仅安全生产指标节节攀升,更使厂区环境焕然一新,职工在安全、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中,心情舒畅、干劲十足。
新陆矿在提质增效实践中,正紧盯市场变化,努力在提升煤炭产品质量、扩大企业经济效益上拓荒前进。拼搏进取的“新陆人”,力争在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新龙煤征程中,再创新业绩、再做新贡献。